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欣賞<梁祝協奏曲>

常簡稱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或《梁祝》,由上海音樂學院學生陳剛和何占豪等人以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為基礎創作的弦樂四重奏(此版本後來被何占豪戲稱為「小梁祝」)改編為小提琴獨奏,加上同為上海音樂學院學生的陳鋼編寫的鋼琴伴奏,於1958年創作完成。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進行首演,小提琴獨奏為俞麗拿


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欣賞<彼得與狼>

1936年,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應莫斯科中央兒童劇院之邀創作一部新的兒童交響樂作品,希望能在走進課堂的第一刻開始孕育兒童們的音樂品味。僅四天的時間,普羅科菲耶夫創作出了交響曲《彼得和狼》。1936年5月2日的首演並不走運,用作曲家自己的話講:「沒有能吸引住聽眾的注意力。」普羅科菲耶夫恐怕很難預見到《彼得和狼》如今成為兒童音樂的經典之一,帶給不同年齡的兒童和成人歡樂和啟示。
《彼得和狼》配器包括長笛、雙簧管、A大調單簧管、巴松管、3支圓號、小號、長號、定音鼓、三角鐵、手鼓、鐃鈸、響板、小鼓、大鼓和弦樂。
故事裡的每個角色有特定的樂器和主題表現:

  • 小鳥:長笛
  • 鴨子:雙簧管
  • 貓:單簧管
  • 爺爺:巴松管
  • 狼:3支圓號
  • 獵人:木管主題;槍聲:定音鼓和大鼓
  • 彼得:弦樂四重奏
故事是描寫彼得在原野上快樂嬉戲,小鳥和鴨雖然都是彼得的好朋友,卻彼此看不順眼,彼得家的貓也伺機要獵食小鳥,而"生態食物鏈"的關係提供了豐富的音樂表現空間,然後祖父傳達警訊,野狼帶來危機;把鴨子給吃掉了,彼得再爬樹並和小鳥合作設網智勇的活捉大野狼,完成了波濤起伏的原野故事。

認識小提琴

小提琴屬於四弦的弓弦樂器,是現代管弦樂團弦樂組中最重要的樂器,一般在管弦樂作品中會分成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兩個聲部。作為現代弦樂器中最具份量的樂器,小提琴主要的特點在於其輝煌的聲音、高度的演奏技巧和豐富、廣泛的表現力。又被稱作為樂器中的女王。
小提琴是提琴家族中最小、音高最高的一種,比它大的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現代意義上的小提琴最早出現於16世紀早期的義大利北部威尼斯熱那亞等港口。它在義大利文中稱為「violino」,意為「小的中提琴」。最早期的小提琴,除了一些文藝作品中有所反映之外,沒有保存至今的實物。早期很多小提琴只有三條弦,由此推斷,小提琴最初的製作者可能借鑒了其它早於小提琴的樂器,比如中世紀三弦琴(Rebec),這種琴自10世紀開始出現並被使用,它自身源於阿拉伯的雷貝琴(Rebab)。
目前對小提琴最早的明確記載是 Jambe de Fer 於1556年出版於里昂的《音樂摘要》(Epitome musical)。此時小提琴已經傳遍歐洲。
最古老的4弦小提琴是由著名的安德雷亞·阿瑪蒂Andrea Amati)應美第奇家族之請製作於1555年。阿瑪蒂是當時著名的撥弦樂器製作師,他有一套嚴格的製作流程來保證他作品的精緻優雅。不僅如此,他還率先將拱形結構引入撥弦樂器的製作中,據他所知,拱形結構能明顯提升撥弦樂器的音色與聽感。
當時魯特琴在貴族中很流行。而美第奇家族需要一種與魯特琴類似,但能用於街頭演奏的樂器,故爾向安德雷亞·阿瑪蒂定做了小提琴。
小提琴迅速流行起來,不論是街頭藝人還是貴族都對它青睞有加。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在十六世紀下半葉命令阿瑪蒂組建了一隻完整的弦樂隊,這便足以說明當時小提琴的熱度。

據琴身所標明的日期來看,現存最早的小提琴是一把「查理九世」(Charles IX),由安德雷亞·阿瑪蒂在1560年製作於義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納(Cremona)。而至今為止最有名的小提琴,應該是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1716年製作的「彌賽亞」(Le Messie),也作「Salabue」,這把琴現藏於英國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

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3/3教學觀摩簡案

教學班級;  四年乙班                     教學日期;103年3月3日
教學單元;第二課樂聲響起          
教材來源;康軒出版社
教學活動;1歌曲教唱''紫竹調''
                 2視唱曲譜
                 3直笛吹奏紫竹
                 4認識五聲音階